年终岁末,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师生们寒假的生活节奏,大部分人陷入焦虑与恐惧。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展开,在做好医学防控工作的同时,心理层面的防控与辅导必要且重要。虽然没有行医治疗身体疾病的能力,但心理学人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共同守护师生们心理健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总有一些故事动人心扉,总有一些瞬间温暖胸怀,总有一些激情溢满心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1月2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本地疫情发展状况和心理咨询队伍的实际情况,组建专门队伍,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1月29日,我校学生工作处联合教育学院、校医院决定成立疫情网络心理服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开通疫情网络心理服务的通知》,向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们吹响“集结号”。短短几分钟时间,我校数位心理咨询师踊跃报名,经过简单的协调,《疫情期间网络心理辅导值班表》拍板出炉。学生工作处处长姜美颖挂帅,带领学校7位女心理咨询师“不让须眉 巾帼出征”:石倩老师,苗洪霞老师,陈学宁老师,李素芳老师,侯萍萍老师,薛翠老师以及位焕弟老师轮流值班,疫路心防,用温暖照亮全校师生们的前方!
非常时期,她们的办公地点全部安排在各自家中,一部私人手机是她们唯一的办公用具。2243229808,这串温暖的数字就是她们的网络办公平台QQ群号,每天早8点至晚6点,她们时刻守护每一位迷茫无助困惑的学生,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展示曲园人的责任与担当,诠释育人的力量。
心理台风眼效应:身处武汉心不惊,远在千里很糟心
疫情发生后,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大众媒体了解新冠肺炎动态疫情,因此,人们对疫情的风险知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建构的。有些媒体的报道带有情绪煽动性,诸如“重磅!”“震惊!”“人类无能为力!”的字眼屡见不鲜。这些信息在网络飞速传播,引发了人们的过度恐慌,尤其是非疫情地区的恐慌情绪更为严重,“心理台风眼效应”显著——离危机事件中心的距离越远,人们对该事件的反应越强烈,正如“外部惊涛骇浪,内部波澜不惊”。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中,身处非疫区的重庆民众的焦虑水平远高于身处疫区的北京民众。
石倩老师是我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分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对于当前疫情的“心理台风眼效应”,石倩老师感触颇深。开通网络心理服务的第一天是她值班,仅仅不到一天时间,QQ号收到了35个“添加好友请求”,他们的备注清一色的“寻求心理辅导”……经过简单问询,这些求助者基本都是山东省内的本校学生。不管是文字还是语音,学生的语言表达里体现了深深的恐慌和焦虑,主要关注点在疫情与自我、生与死、学业规划、个人成长、生命中的遗憾,甚至有学生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关系。
石老师的女儿在武汉读书,放寒假从武汉返回曲阜后,开始了自行在家隔离的漫长日子。开始的一段时间孩子忧心忡忡,失眠多梦,情绪低落。“隔离不隔心,隔病不隔爱”,女儿对疫情、对自身健康与安危的焦虑,让她深有感触。在面对求助学生时,她更能深刻体会学生的焦虑与无助,直击学生心灵,更好地做到了对学生的“共情与支持”。“实际上,学生们的焦虑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事实上疫情的危险程度,一个是个体对于疫情危险程度的主观夸大。在疫情面前,对于那些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学生,我们能做的,首先是给予他们陪伴与情感支持,其次是引导他们尽量合理客观理性地看待疫情,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克服焦虑。”石老师说。
心理“处方” ,请收下
苗洪霞老师是曲阜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她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已10年有余,经验丰富,但也是第一次面对如此严重的应激干预工作,她觉得一切都不太一样。“以往我们进行的心理咨询,是一个系统的长线过程。可现在,时间短,任务重,这更像是一场心灵急救。稳定情绪,帮求助者尽快恢复内心平衡是首要的咨询目标,我们开展的心理援助也是以倾听为主,挖掘求助者自身蕴藏的内在能量与潜力,尽量用求助者习惯的方式缓解情绪。”
“综合评估目前的援助案例,师生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疫情期间的人际交往、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意识混乱、家庭亲子关系、学业困难等问题,针对这类心理问题的处理,我们有较为成熟的心理危机应激预案体系,工作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苗老师说。
作为心理服务团队的主力,苗老师在战疫中“冲锋陷阵”,一方面落实好学校各级要求与政策,切实开展好网络心理服务工作;一方面积极督促辅导员们及时关注学生尤其是疫区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协调各学院发挥专业特色,线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赋闲在家”的数万学生们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接到《关于开通疫情网络心理服务的通知》后,苗老师第一时间与团队成员沟通商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团队科学有序开展工作。网络心理辅导不同于面对面辅导,具有其特殊性和更高的专业要求,她带领团队成员通过视频共同研讨学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加强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培训工作的通知》《心理援助的伦理规范》《心理援助热线中关系的建立》《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心理应激评估》等文件与专业资料,使团队成员迅速适应新挑战新形势,为师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服务。
陈学宁老师是日照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也是我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面对家庭,她是俩孩子的妈妈;面对工作,她又是义无反顾的女战士。工作来了,她将家庭抛诸脑后,躲进书房的安静角落、认真倾听求助学生的一言一语,用心帮助他们解决心灵困惑。除了做好值班咨询,她负责定期在学生工作处官方微信公众号“曲园学工”推送疫情期间自我心理调适的科普资料,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宣传和普及,引导师生们学会“自助”。针对团队成员在值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案例,她组织大家定期开展案例探讨与督导,解析案例,交流咨询反思与感悟,分享心理咨询记录的科学撰写,商讨最有效的辅导技术与方法,提升团队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由于部分兼职心理咨询师临床咨询经验稍缺,在面对疫情心理辅导时不免紧张,陈学宁老师主动分担咨询任务,最多的时候一天咨询6个求助者,并充当兼职心理咨询师们的“督导”,积极沟通,解疑答惑,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作为学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的一员,她配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公益直播课”,国内生命教育领域的专家通过视频直播,引导学生们进一步认识生命,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将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当身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不确定事件中时,人们的认知需求尤其强烈,倾向于寻求更多信息以求理解和应对问题。当前的疫情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新冠病毒有何特点?疫情会怎样发展?如何有效保护自己?师生面对疫情,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是担忧和恐惧,正如武汉协和医院一名医生所说:‘我的感觉,当前疾病是一分,而恐慌是十分’。恐慌是危机发生时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面对想象的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适度恐慌是正常的,并具有适应性,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应对疫情;但情绪反应过度,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造成社会混乱。”——这是陈老师在昨天的微信公众号里跟大家的分享。
心理“战疫”的“破冰者”
“老师,我有点呼吸困难,请问我是否染病了?”
“老师,我回到家里,被邻居、同学排斥!”
…………
手机一端是正在倾听的薛翠老师,另一端则是一筹莫展的求助者。在这场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提着一口气,就连空气都紧张得快要凝结了。薛翠老师是曲阜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新聘的全职心理咨询师,尚未正式上岗,在“时艰”面前,她牺牲自我,同心协力以工作为重,第一时间投身“战疫”。
“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破冰’。网络心理服务刚开通时,由于公众反应、宣传渗透度等原因,刚开始值班的几天,我每天接收十多个好友请求,但只有寥寥几个学生能主动敞开心扉,详细倾诉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其他的学生在打了招呼、简要几句说明自己的困扰后,便处于‘沉默观望’状态。但因为帮助这几位学生解决了心中困惑,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暖意。有一些求助者的问题并不全是由疫情引发的应激反应,而是求助者本身原有的心理问题被激发了,他们借着疫情来寻求心理援助,这反映出学生们对心理咨询存在着切实的需要。”薛老师说。
倾听、共情、陪伴、支持
李素芳老师、位焕弟老师是日照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也是一线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无序,但她们依旧冲在前列,做好表率。
“新年好!你的心理求助信息我们已经收到,会在约定时间内尽快与您联系,请您保持QQ网络畅通。”——这是位焕弟老师值班的日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老公是单位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她仍旧毫无怨言,积极投身心理服务工作,发光发热。位老师带毕业班,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在紧张等待考研成绩的日子里疫情爆发,学生们的焦虑紧张情绪让班级氛围“死气沉沉”。她积极行动,在班级群、年级群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们活跃起来,以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当前形势。考研成绩公布后,对于总分没到340分的学生,她第一时间挨个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分析自身情况,展优势补短板,合理规划人生,让学生们带着希望与信心拥抱未来。
李素芳老师的儿子在广州读书,也是“疫区归来”,需要进行自我隔离。她发挥专业优势,安抚孩子的情绪,耐心分析疫情,引导孩子平和理性看待疫情。开展网络心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案例震撼心灵,求助学生们脆弱无助的一言一语印在她的脑海里难以忘怀。“现阶段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倾听、共情、陪伴、支持。重大危机事件对亲历者、目击者本身就是创伤。比如,部分学生寒假在当地充当起了社区志愿者,负责送爱心菜、送口罩、测体温等,每天要接触大量人员,难免产生焦虑情绪,怀疑染病、被排斥,以及因疫情带来的生活、学业不便等问题都容易焦虑无助。因为忙碌,这部分学生一开始没有时间寻求心理援助,但当时经历的事情没有及时处理好,过后所累积下来的紧张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就会在大脑中浮现出现,心理学上称为‘闪回’ 。这部分学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们的勇敢付出让人深深感动。在咨询中我们要倾听、支持,教给他们稳定情绪的简易方法,陪伴他们一起面对糟糕的当前,引导他们理性应对未来。”李老师眼眶泛红地说。
真正的爆发期是事后一两月
更大的隐忧还在后面。根据2003年“非典”疫情时的经验,真正的心理问题爆发期是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因为,那时候大家更希望知道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外出,什么时候学校、小区可以结束封闭状态,太多情绪上的负担需要释放,求助者的问题集中在“情绪上的问题”,而在疫情初期求助的多是医疗、症状相关的问题。
侯萍萍老师是曲阜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她产后不足一年,正是哺乳关键期。疫情严控时期,她被“困在老家”回不了校,但她克服困难,主动请缨,为早日打赢这场“疫”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每次的心理援助都以稳定情绪为主,不能一下子解决求助者的所有问题。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值班制,尽量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师生来说也是一种陪伴。这是一种态度,对有需要的人来说就是一份心安,一份支持。”侯萍萍老师说。
截止今天,团队已经网络接待来访300余人,已完成60余人次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帮助学生们赶走心灵阴霾。预约辅导的QQ号一直在不断收到好友添加请求,她们的心依旧揪着。接下来的抗“疫”之路,她们将进一步激扬巾帼之志、贡献巾帼之力、彰显巾帼之美,为“战疫情促心防”撑起半边天。在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学生工作处处长姜美颖不禁为巾帼服务队写了下面的文字:
亲爱的姐妹
你们眼神坚定 闪烁仁爱真诚
你们行色匆匆 诠释冲锋的勇气
你们是春寒料峭里最美的风景
你们是普通又平凡的女儿、母亲、妻子
却铸成了心理防控的铜墙铁壁
展现了新时代的巾帼风采
随着心理辅导与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巾帼心理服务队心心相印、共克时艰的服务精神吸引了更多专业咨询师自愿加入。当前队伍已由最初的7位壮大到14位,他们以“用心抗疫 守望相助”为使命,继续努力做好守护师生心理健康的忠诚卫士。
(来源:学生工作处 编辑:学生网络文化中心新闻部 王静茹)